补贴滑坡叠加长达数月的新冠疫情影响,锂电池全产业链企业均临“大考。如何研判产业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产业链企业的战略决策。
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携手辉能科技创始人与执行长杨思枏、苏州锂盾总经理夏文进、新嘉拓副总经理周研三位行业大咖,对后疫情时期的市场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案例分享。
在题为《疫情后锂电产业的危机及应对》的主题分享中,张小飞博士主要围绕电动车/电池/材料等市场分析、国外疫情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及企业应对策略展开。
从一季度数据来看,国内新能源汽车受疫情影响,Q1产量同比下滑,但3月已出现回升趋势。GGII数据显示,2020年Q1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合计约5.68GWh,同比下降54%。其中,3月动力电池装机量环比增长363%。
张小飞认为,2020年EV乘用车产量有望保持增长,且EV乘用车单车载电量将保持上升趋势。原因是B级及C级车占比提升,主要来自于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放量,以及传统车企从高端车型开始电动化,B级及以上车型是其主打车型。
从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与产值规模来看,Q1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的同比降幅大于出货量同比降幅,这主要归结于动力电池的成本与价格的下降。
张小飞指出,2020年Q1动力电池价格同比、环比下行,主要是Q1碳酸锂、三元材料等都处于低位,带动动力电池成本下降;另外动力电池需求量不足,企业间竞争激烈,存在价格战。
四大材料价格走势及预测,一季度,正极材料出货量7.12万吨,同比下降13%。负极材料出货量为5.3万吨,同比下降2.7%。隔膜出货量为4.4亿平米,同比下降18.7%。电解液出货量为3.4万,同比下降6.8%。
张小飞表示,2020年正极材料整体价格将继续下降,但跌幅有限。负极整体价格也呈下行趋势,应用仍以人造石墨为主流。电解液价格得益于储能用增长,价格仅会轻微下降。湿法价格比干法下滑更多,干法价格下降空间很小。
当前海外疫情蔓延仍然严重,对于海外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预测,张小飞博士也从新能源车、动力电池、电池原材料、上游矿产、零部件/辅材供应等方面全方位分析了疫情影响情况及趋势预测。
- 对新能源车端影响,一方面,国外疫情被完全控制之前,中国的国外新能源主机厂将成为Q2核心盈利点;包括BBAT等主机厂,有望加快同国内动力电池厂的合作。
另一方面,Q2新能源汽车装机量中,合资以及外资车企配套国外(LG、松下、SKI等)以及国内(CATL等)电池比例将进一步提升。
- 对动力电池端影响,国内的国外主机厂有望加快同国内电池企业合作步伐,国外动力电池企业二季度有望加快转场中国。
头部电池企业有望加快同国外主机厂合作,届时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市场占比将出现新一轮变化。
- 对电池原材料端影响,疫情对国内主要电池用原材料直接影响较小,国内原材料应用主要受终端间接影响。
对出口型电池材料企业影响较大。4月份以来欧、美国新能源汽车工厂停产,进而直接导致欧洲LG、SKI工厂、美国松下、SDI、SKI工厂停产,对应的材料出口企业将受不同程度的影响。Q2预计主要出口型企业产品出口量将整体下降。
- 对上游矿产端影响,疫情对南非与刚果钴矿区,印尼与菲律宾镍矿区、南美洲锂盐湖矿区和澳大利亚锂矿石都产生影响,均出现减产与缓产情况。国内钴材料、镍材料以及锂盐库存量仍较大,直接对国内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小。
- 对零部件、辅材供应影响,国内新能源汽车端部分零部件从国外进口,国外零部件厂商停产或减产,国内部分车企零部件将直接影响合资车企的产销量(如上汽大众、上汽通用等)。
国内部分原材料辅材主要应用于进口产品(包括PVDF、铝塑膜等),一定程度上将削弱部分化工原材料的供应。
受疫情影响,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恐增长不及预期,GGII预测,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维持在130-140万辆,带动动力电池市场出货80-85GWh。
最后,张小飞博士用24字作为谋略指南献给企业:大势不妙、有机可乘;他人却步、我当前行;他人沉默、我就响亮。
如果您有任何报告需求或建议,请联系我们: